国际交流
返回首页>瑞士卢塞恩大学人权法暑期项目纪实

文图 张潇月

    7月6日,带着兴奋和期待,我与何田田师姐抵达瑞士卢塞恩,开始了我们的为期三周的人权法暑期项目。在这三个星期中,我们将学习有关人权法的四门课程、开展人权研讨以及参加模拟法庭比赛。穿插在繁忙的课业之间的,是游览卢塞恩和日内瓦。 
    卢塞恩位于瑞士中部,是一座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也是一座文化底蕴很深的古城。在这个湖光山色相互映衬的美丽城市,曾有历史上很多著名作家居住、写作、寻找创作灵感。法国小说家大仲马称卢塞恩为“世界最美的蚌埠壳中的明珠”。卢塞恩大学(University of Lucerne)位于卢塞恩的市中心,是瑞士最年轻的公立大学,在人文科学领域有所专长。卢塞恩大学法学院已跻身欧洲法学研究重镇,有着很高的国际化程度。 



    一、思维的拓展与文化的碰撞 

    课程安排在前两周。围绕人权法,学校为我们开设了五门课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程度进行选择。两周的课程虽然并不算长,但随着课程的展开,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人权”的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我也留心学习教授和同学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角度,注意取长补短。


课堂上的四十多名同学来自世界十多个不同地区



中午的Seminar,教授和学生畅所欲言

    繁忙的课程之余,同学们经常自发组织各种party。大家自带食物,一起动手做饭,边吃边聊,热热闹闹,不亦乐乎。 

    餐桌上也有不同风情。在一次party中,我们体验了犹太人的晚祷。开饭之前,他们请求餐桌前的人起立,祈祷之后,将面包分给大家,然后再进行一段祈祷,为每人的面包上撒一些盐,大家就可以开餐了。


聚会中感受文化的碰撞

    二、模拟法庭:忙并收获着 

    从第二周起,我们开始接受模拟法庭的技能培训。在寻找案例环节,我遇到了第一个小小的挑战。面对浩如烟海的判例库,长达十几二十几页的裁判文书,我感觉到非常茫然无绪。开始时,我把案例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花了很长时间,却发现根本不适用。照这个速度下去,别说两周,就是二十周,我也写不完一个条款。两个队友耐心地教我判例搜索技巧,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迅速入门。熟能生巧之后,我越来越得心应手,被队友封为“Case Queen”。 

    如果说前面的准备是沙场点兵,Oral Presentation环节就是实战演练了,这一环节最具挑战性。我们不仅要对Memo滚瓜烂熟,还要时刻准备着被法官打断,回答各种tough questions。准备模拟法庭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更是一件让人极有成就感的事情。当你对案例从不熟悉到到能够条分缕析;当你面对法官的提问,能够不慌不忙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时,内心的自信简直是UP、UP、UP!何田田师姐一路打进Final,让每个人都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这次模拟法庭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这两周里,我和队友们一起泡图书馆,一起寻找能够营业到很晚的咖啡厅,一起熬夜写memo,互相加油打气。虽然很累,但是这种高效的工作氛围也令人享受。我们常常工作累了就聊天打趣一会儿,重振精神投入工作;我们统一比赛服装,精神焕发,骄傲地称自己为“Pretty girls team”;比赛开始前我们开玩笑地跟对方打招呼说hi loser!然后乐不可支……这些细节让我们的友谊迅速升温,让我体会到集体的融入感、团队合作的愉快和自豪感。

 

“Pretty Girls Team”



Team of Applicants and Team of State 



Final round 



和队友在一起

    三、日内瓦之行:更加广阔的视野 

    第三周前三天的日程是参观日内瓦。我们参观了联合国欧洲总部、联合国人权高专、国际红十字会,还参加了两个人权NGO的座谈。 

    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坐落在日内瓦湖边一个名为阿里娅娜公园的庄园里,由多栋办公楼和会议大楼组成,整个办公群以旧有的万国宫为中心,以万国广场为轴线分布开去。根据联合国工作人员的介绍,目前已有140个国家在日内瓦设有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常设代表团,万国宫里有三千多名工作人员,为会议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工作。 


联合国门前的各国国旗

    在没有会议的日子里,游客们可以进入一部分会议厅,坐在宽敞的观众席上,近距离感受联合国。看着眼前的庄重气派的会议大厅,想象着各国代表云集开会的场景,“世界”这一概念在脑海中变得清晰而真切。联合国在成立之时仅有51个会员国,现时已有191个,成立的近七十年来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贡献,这的确令人感慨不已。注视着一排排的坐席,听着联合国工作人员的讲解,心中的激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些耳熟能详、崇高平常却鲜有触及的字眼:“和平”“发展”“人权”,在我们眼前变得具体鲜活,变得触手可及。



1973年新建的万国宫新楼的会议厅,主要用于讨论人权事宜。



联合国走廊墙的中国壁画:北京天坛

    我记起在去往伯尔尼的火车上,我遇到一位在大学教哲学的教授。她告诉我,欧洲人几乎每天都会谈论到中国。无论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在国际政治中的作为,还是她的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无论话题因何而起,中国每天被欧洲人提及的次数超乎你的想象。置身于联合国,听着联合国工作人员不时提到的China,在宽敞的大会议室里兴奋地寻找着中国的位置,回味着这位教授说过的话,联想起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日渐重要,顿觉满面生辉、感动不已。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当肩负起世界和平和进步的使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和影响力,与时俱进,为国际社会的发展付出一分力。


    联合国大会堂,这里有两千个席位,历史上曾举行过许多重要会议。


    理事会议厅。按照联合国不成文的规定,凡涉及到国际安全问题的会议,或者比较紧急的会议,均在理事会议厅召开。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的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美、苏、法、英国首脑会议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厅内的大型壁画是西班牙名画家约瑟?马利亚?塞尔特的作品。画的主题是:正义、力量、和平、法律与智慧。画中宇宙中5个巨人的5只巨手紧紧握在一起,象征着世界5大洲人民的团结与合作。 

    四、卢塞恩:处处皆美景 

    卢塞恩的每一处都像一幅画。只要天气晴好,卢塞恩的天总是很蓝,大团大团的白云在纯净的天上打着滚。天很低,仿佛一个圆圆的盖子,把小城包住。云仿佛就在山脚下,让人觉得能够走到云里去。雨后初晴的卢塞恩更有一番味道,山脚处,云低而浓,蒸腾翻涌;天高处,阳光透过云朵射出来,把那一块云照得透亮。



美丽的卢塞恩湖



卡贝尔桥和六角水塔

    坐火车也有好景看。从卢塞恩到日内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里,放眼望去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色。绿色依地势起伏,好像画布上铺了大块水彩,工工整整,你能想象到的所有的绿都在画布上肆意铺张,又精巧地衔接,总不会让人觉得单调。山脉线条温柔,温柔地把小城揽在怀里。山在远处,所以视野是开阔的。大块的草地上,有零星错落的低矮房屋,小而精致,远远望去像是积木搭成的。窗户上摆着红色粉色的花,色彩鲜艳。偶尔看见成群的奶牛在悠闲地吃草,或者趴在草地上,那份懒洋洋和对这个世界的不设防为他们平添一份可爱。黑白色的奶牛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让人想起混着清晨气息的新鲜牛奶的香气。火车一路傍山而行,山和绿色一路蔓延。


    卢塞恩的建筑里有很多大窗户。比如位于卢塞恩湖畔的文化会议中心,这座出自法国建筑设计师让?努维尔之手的建筑采用了大玻璃墙幕的设计,从建筑内部向外看,映入眼帘的是透亮灵动的卢塞恩湖,与蓝天白云相交织,仿佛一张精心绘制的明信片。从建筑外部看,玻璃墙幕就像一块大镜子,映着卢塞恩的美丽风景,以及湖畔对岸十七、十八世纪风格的历史建筑群。文化艺术中心充满了现代气息,与镜中天然的卢塞恩和历史的卢塞恩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又相映成趣。这种精巧的构思将自然、传统、现代、技术融为一体,毫无刻意突兀之感,为卢塞恩平添一份美丽。



卢塞恩文化会议中心

    在三个多星期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理念,视野得到了很大的开阔。“世界”的概念在改变,我不再只关注身边事、国内事,而是对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也更加明白“求同存异”一词的意义。我始终记得一位教授在课程开始时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希望我的课堂能带给你们知识,更希望我的课程使你们改变以前看世界的方式。”的确,Think differently,是我在这三个星期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非常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使我们有机会开拓眼界,在新的环境中提高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愿意时时挑战自己,不断进步,为自己争取更广阔的平台。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RUC.EDU.CN 京ICP备0506682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邮编: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办,邮箱:hrc_ru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