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帅 2013级人权法硕士
八月八日的凌晨,伴随着夜幕,我走进了驶往挪威首都奥斯陆的飞机。坐在飞机上的我,内心夹杂着对“洋货”的兴奋和对未知世界的恐惧。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漫长飞行,我终于踏进了这片我早已期待已久的蓝天白云下的沃土——挪威。这里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地,这里是蝉联人类发展指数首位的国家,这里是北欧海盗所生活繁衍的半岛,我的人权之行也从这里开始。
初到此地,人生地不熟,路上的东张西望已是常事,但是挪威人民热情的帮助和他们流利的英语(PS:母语为挪威语)让我对此地的好感倍增。伴随着交响乐,奥斯陆大学的开学典礼在绵绵细雨中进行着,在这拥有者150年历史的法学楼前的广场上站满了新生,庞大的国际生数量让我感叹挪威的国际化。另一件让我惊奇的事是,中国人的数量出奇的少,这一扫我中国人民是“世界霸主”的印象。
挪威人权中心,世界人权研究的顶尖机构,我的学习也是在此展开。我所在的人权班是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组成,可以说是各色文化的融合。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越是国际上认为人权有问题的国家,其“学生代表”的数量就越多,人数基本都是一到两个,但是有三个来自乌干达的非洲兄弟,然而中国更是备受关照,五个中国人可以说是之最了。如果朝鲜允许学生来学人权的话,中国只能退位让贤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各色文化间的碰撞,为精彩的授课营造良好的活跃气氛。有关的人权的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越是国际化的班级,越是能探讨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此处不得不提同学们课后自发组织的针对热点人权问题的研讨会,由于观念不同,有趣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阵营与发达国家阵营的对立,各个阵营所持态度相近,果然还是发展中国家才和咱们亲啊!
在人权中心,一共有三门必修课,分别是人权法介绍、特定情景下的人权法和以哲学、历史、政治的视角看人权。挪威的人权学习,并不要求拥有本科的法学背景,从课程的设置上看,教学要求我们从各个角度全面地认识人权这个概念,如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法律等等。所以,全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有着除法学以外各色的本科背景。课程的安排一般以老师的教学风格而不同,有的老师倾向于以其主讲为主,有的老师更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分组讨论并发表观点为优先。国家的不同,同学们上课活跃程度也不尽相同,美国人和挪威本地人会不时地提问以增强互动,而像中国学生则更倾向于传统授课式学习。但是,有些时候,中国学生也会被推上不得不互动的风口浪尖上,那就是在谈论到民主、言论自由等话题的时候。他们的目光都会集中于我们身上,渴望了解我们的看法以及我们国家的现状,但是在他们听到的和他们心中所想不同时,他们就会主动提问,有的是质疑,甚至是反驳,这也是我们对活跃课堂气氛做出的“贡献”。
挪威的生活不能说是丰富多彩,但是我这段时间的经历还称得上是有滋有味。学期之初,学院组织新生参加奥斯陆的法院参观,并由法院的工作人员全程讲解。之后,人权中心组织学生去森林中的小木屋野营,穿梭于林木与溪流之间,呼吸着大自然的气息,感觉一刻都不想离开那里。不得不提的是,我在人权中心奇遇到访奥斯陆的姜栋老师,随后我们相约来到了当地有名的歌剧酒吧,顾名思义,在小小的酒吧里,喝着酒并听着真人歌剧。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挪威语的学习,来自世界的学生齐聚一堂,学习大家都不熟悉的一种语言,几乎无法用挪威语与其他学生交流的我,这时才发现,能用英语交流太幸福了。
渐渐地,我也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适应这个多雨雪并且白天特长或者晚上特长的国度,适应这片从不喧嚣的净土,适应了将与我舍友扯淡作为每天“必修课”的生活习惯。我室友是立陶宛人,我从他的嘴里得知许多欧洲人的观念,例如他们欧洲人看女生不看是否是双眼皮儿,而是更关注眼睛的颜色等等。篮球是我和室友交流的重要手段,这里我必须要说,当我在FACEBOOK上喊同学们来一起打球的时候,最后站在球场上与我并肩作战是越南和乌干达的哥们儿,所以我总结,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才是我们的好兄弟或好姐妹。(PS:作为学习人权的学生,在写到性别性的词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全面,否则会背上歧视妇女罪名。)
短暂而极富意义的人权之行已经结束,我的思想观念深深受到这四个半月生活学习的影响,从忽视人权到将人权视为崇高的理念,慢慢地,受到国内学习生活重压的我,心态变得平静了许多,也许将人权作为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也是一件好事。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 | 北京大学人权与人道法研究中心 | 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 | 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 《人权》杂志 |
中国人权网 | 中国人民大学 | 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 | 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 |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