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1时30分,“农民工残障子女的挑战”应对策略圆桌讨论在我校明德法学楼贵宾室举行。此次活动由哈佛大学残障人项目、北京致诚公益律师事务所和我院主办,来自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原特殊教育学院院长许家成,中国智协名誉主席、原中国残联副主席马廷慧,北京一加一残障人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傅高山,北京致诚律师事务所刘会丽、韩晶晶、赵辉律师、齐小萌研究员,家长代表孟玉廷等受邀参与讨论。我院助理教授、哈佛大学法学院残障人项目研究人员郭锐教授主持讨论。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同学们参加讨论并深入交流。
主题发言阶段,许家成教授从“宏观大局”和“经济教育结构”两方面开场,解读城乡二元结构与融合教育中的凸显问题,同时提出“融入社区,和生活社区相联系”的观念能够保障农民工残障子女及其家庭得到更多支持。
赵辉律师,从实际个案解决方向提出,《残疾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障性法律法规仍存在操作性、法律追究性薄弱的问题。同时她认为社会资源,尤其是公益资源的缺口也亟待填补。
讨论阶段,家长代表孟廷玉作为智力障碍人士家属讲述了自身困境,阐述亲人的康复费用逐渐成为加重家庭财务危机的砝码。
同样作为家属代表的马廷慧主席,以多年实践经验,提出首先从调研入手,调查农民工残障子女的衣食住行状况和父母态度,做出意识分析,破除“重福利轻权利”观念,加强家长培训,构建支持网络,使评估系统与科技辅具的科研制造人员深入需求方。
傅高山先生介绍了“兜底概念”,这是一种为残障人士无法继续生活时提供的“兜底”保障。他指出“我国的社会保障更接近于保险”,保障方不仅需要做残疾发生之前的预防,也要提供残疾发生以后的长期保障。
短暂茶歇后,讨论氛围愈发浓厚。
韩晶晶律师总结傅先生建议的同时,提出“农民工残障子女”问题实则属于多重困境问题,在优先保障方面“残疾儿童”视角也应成为困境保障的考虑部分。
关于建立“资源服务中枢点”问题,许教授表示:“一个孩子会慢慢长大,需要找到一个现实的环境解决问题。”郭锐教授继而谈到“家庭观念”实际上成为农民工家庭成员维系的重要障碍,“有些农民工家庭因为工作选择受限、居住条件不好导致夫妻关系危机、面临离婚问题”。他认为,好的内部家庭基础,将对残障儿童生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马廷慧主席,我院博士研究生刘文静依次发言,说明现下“接纳农民工残障子女入学”理念缺失和教师培训缺乏的重要问题。郭锐教授则谈到法务工作面临政府、学校不遵守义务教育法、但得不到司法约束的问题,他认为一条努力的途径是促使最高院形成残障人保障的指导性案例,助力诉讼。齐小萌研究员以实际案例补充说明,提出资源配置要更合理。
下午4时许,圆桌讨论结束。与会人员均表示有关“农民工残障子女权益”的讨论意义重大,对今后农民工残障子女权益保障的推进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 | 北京大学人权与人道法研究中心 | 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 | 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 《人权》杂志 |
中国人权网 | 中国人民大学 | 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 | 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 |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